您现在的位置是:新闻排行网 > 百科

深圳市民建议电动自行车禁行?官方态度引发热议

新闻排行网2025-04-05 07:40:14【百科】96人已围观

简介

近日,有深圳市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建议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引发网友的关注 。  如果没有互联网,恐怕人们很难意识到,电动自行车的命运,会被这么多人所关注。  说起来,在如何看待电动自行车的问题上,人们一直都是矛盾的。  一

近日,有深圳市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建议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引发网友的关注 。  如果没有互联网,恐怕人们很难意识到,电动自行车的命运,会被这么多人所关注。  说起来,在如何看待电动自行车的问题上,人们一直都是矛盾的。  一方面,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持续的攀升,据统计,截止到2023年底,全国电动自行车数量已经高达3.5亿。  相当于,  每4个中国人,  就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    日常生活里,电动自行车带给人们的方便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管是用来接送孩子,还是骑车上下班,不管是出门办事,还是去哪里游玩,短距离范围内,电动自行车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可是,由于一些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个人素质欠缺,导致出现各种交通问题的比例也是逐年的增长。  据统计,广州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交通意外伤,普遍占各大医院创伤骨科患者数的60%—80%。    央视新闻也曾报道,因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部分城市发生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占所在城市事故总数的约50%。  如此大的比例,似乎也已经证实,在威胁交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了真正的“马路杀手”。  骑行不佩戴头盔,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随意闯红灯等等违法行为,不仅给自身带来隐患,也给他人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这些年,对电动自行车的怨言也不少,不少城市都采取了一定的规范措施。  比如,广州在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号称全国最大“城中村”三元里,除去外卖、快递等特殊车辆,已经不允许电动自行车在村内停放和骑行。  同时,划定禁行和限行区域,对电动自行车进行约束。    这一次,深圳市民之所以提出这种建议,理由是人行道安全感不足。  这位市民建议,在深圳福田、南山等交通完善的区域,禁行电单车,市民可以通过已有的地铁、公交、共享单车进行通勤;    在交通不是太便利的区域,如龙华、龙岗、宝安等,在人行道上禁行电单车,在现有的机动车道边上,开辟一条非机动车道。  该市民表示,近年来深圳增加了许多电单车,全部在人行道上合法地行驶。  据了解,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现有总量约550万辆。  今年1-7月份,深圳市交警部门共查处电动自行车违法140万宗,同比上升10.4%。  市民反应,电单车的速度快,导致行人走在人行道上没有安全感,经常被身后的电单车催促让行,或被迎面的电单车晃眼睛,或被拐角蹿出的电单车吓到。  对此,深圳市公安局进行了相关回复,称市交警将配合市交通局加速非机动车道建设并强化非机动车安全管理。    深圳市民反映的问题,在很多城市都切实存在,电动自行车占用人行道,也确实给行人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经过了解,深圳早期道路规划上,设置的均为人非共板的非机动车道。  即行人和电动车、自行车这类非机动车在同一板块通行。  这种设计使得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无高差、共板使用,通过铺筑不同色彩的路面结构来清晰区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从而达到各自的功能。    然而,现实中,人车混用的弊端也很明显,电动自行车常常会因骑行速度过快,挤占行人空间而被吐槽。  深圳这种人非共板的模式在全国并不多见,绝大多数城市,电动自行车是不允许在人行道行驶的。  电动自行车一旦进入人行道,必须要下车推行,这也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深圳当初搞出这种人非共板的车道,出于怎样的考虑,还真让人看不懂。  其实,我们倒也能够理解这位提出建议的市民,毕竟在安全面前,怎样的小心都不为过。  但是,如果仅以安全的理由,就要堵住电动自行车的通行道路,这未免就有失公平了。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道路安全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其一,当然是车辆的原因。  由于车辆出现故障,造成刹车失灵、自燃、转向失控等问题,那要向生产企业找原因。  其二,是驾驶人的问题,这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不管是驾驶人故意还是过失,比如刹车误踩成油门,骑行过快、开车门没有观察等,从而造成各类事故。    网友们对此也是议论纷纷,争议还是挺大的。  有人为了安全支持禁行电动自行车,认为可以换成私家车、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  有人则表示不认同,觉得加强管理就行了,出问题该罚就罚,一刀切的禁止不可行。  把人的问题怪罪在车上,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电动自行车不应该通行,汽车更该禁止上路。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你对电动车治理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免责声明:文章中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本文旨在弘扬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无任何不良诱导倾向,文中图片若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本人进行删除。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很赞哦!(6)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